本来想这篇是不是应该叫生存指南什么的,但是叫那个名字未免太让人脸红了,毕竟我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生存的阶段。
行
有个问题是,怎么样能让北京的互联网产业停滞,答案是13号线故障。这个问题不但说的是13号线人多多,还说明了每天挤4号线的我远远地被排除在互联网的核心圈子之外了。在我心里,港铁的地位还是很高的,mtr援建的地铁应该比北京自建的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,所以我就理所应当地用4号线的运营水平,揣测13号线的早高峰了。四号线两分钟的列车间隔,国内算是短的,但是运营原因导致的临停最多的一班是10多次合计半个多小时,配上空调低功率;少的时候一两次,大部分存在在南延的大兴线。
在北京呢,要么住得近,要么住得远。住在中间,看似半个小时通勤时间,只需要换乘一个小时,其实真实体验是三班地铁都没有挤上去。
一开始的时候,我还一直考虑一个问题,为什么地铁上的小姐姐的平均颜值没有那么好看呢?结合4号线总是在中关村下空,有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,好看的谁会坐地铁呢,也不会来中关村搬砖了。地铁上看不到好看小姐姐,不代表这个城市没有。同理在地面上也是这个样子的,好看的小姐姐永远在屋子里和车子里。
地铁上看人,是排在猜座位之后的第二好玩的东西。地铁上无非是两类人,不在北京的和在北京的。不在北京的人一般去往南站西站城站,可能他们曾经在北京,但是马上就要不在了吧;在北京的人沉着的闭着眼,熟练地随轨道的曲折有节奏地摇摆,突然黑灯的时候绝对不会发出一点点声响,这些人要么和我一样去中关村,要么在各个换乘站换乘去往其他各个地方的工地。偶尔能见到坚持早晚高峰顶风作案的老头老太太,操着一口倍儿有feel的老北京口音坚决不让你让座。偶尔也有抱着两三个韭菜的英雄母亲,不乏还抱着一个哺乳期的韭黄苗坐着喂奶的。带着锅碗瓢盆的人一般在南延线上车,城区之后就不见踪影了。我现在是后一种人,准确地说我已经进入了后一种人的职业生涯的末期。
经济
有人说,帝都的发展,靠的是吸血,遭殃的是周边地区,养富的是京城。这么说确实合情合理,甚至是揭露事实式的醍醐灌顶,其实这不过是地大物博的地理广度与消费力低下且集中的国情罢了。与其说是吸血,不如说是末梢的毛细血管把血泵向祖国的心脏。
不光北京,我还问过很多其他国内“超级城市”读书的高中同学,大城市给你带来的便利,有多少呢。更多的发现,北京和家里,确实有90分和59分的差距;但是南京北京的差距就只是80分和90分了。而且用分数衡量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实际,90分没有比80分更宜居
吃喝
当你习惯了中关村的高物价之后,去逛商场的时候,都会觉得,卧槽?这个竟然这么便宜?我以前记得挺贵的啊。吃雪糕都有勇气要一根一块钱的了
面对大城市的自卑感
我每次从南京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,如果目的地比南京不发达,就有一种下乡视察的感觉,心里做着时时刻刻体谅贫穷山村的处处不便的准备,到了之后心里想着,哇,节奏好慢,这里的人走路好慢,路上这个苹果怎么可以这么便宜。去更大的地方,就像第一次进城的姥姥一样,想着怎么样才能压制住一会心中的赞叹,不被人发现资历浅薄,看到的也就是地铁好挤啊,这个烤肠好贵呀,这个人怎么一点表情都没有。
在北京一直是这个样子,去上海杭州也有这种感觉,把自己想想成了进城,也就充满村姑的感觉,村姑,自然地,晚上走在长安街,不管四十几度角看着灯火通明,都会不自觉的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里
马上要进入在北京职业生涯的末期了,一直在想怎么样算是融入熟悉北京了呢,突然觉得能精确背下四号线上哪几段没有信号应该也算吧(今天这个天气是真的舒服)。
北京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割裂感,除了地铁断断续续的信号,就是人与人间,人的台前与幕后之间陡峭的落差。每个标准微笑的背后,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辛酸故事。能来北京的人为什么能来北京呢,或者说为什么要来北京呢。无数的小朋友在选择学校的时候,不甘心地划掉了清北,划掉了北航北师大,选择了北理北邮中农,虽然比梦想中差一点,但是性价比还是看起来很高的学校。选择了这些学校,更像是被北京选中了,也就是被北京接受的第一步,融入这个城市就指日可待了。所以白天上课露出的是对大好现实的讴歌和赞美,晚上躺在床上面对手机浮现的是别人开的奔驰凯迪拉克。
上边的内容,是去年八月份的时候,快要离开北京了,在地铁上摸的,其实是不完整的,也一直没有补全。又一年暑期实习期到了,大家终于发现,“我去,原来房子只租俩月这么难?都是仨月起租?我去中介这么贵?我去,南10环?”,诸如此类,现在我自己看起来,竟然觉得十分平静,甚至讲给别人听的时候,心里发出的笑声已经不全是自嘲的笑,而是一种苦尽甘来和有一点的哀其不“幸”,像极了文革去北京朝圣见过毛主席的红卫兵经过洗礼一般。
现在让我补全当时的思路,大抵是不可能了,一年就这么快的过去了嘞毕竟。
只记得最后一个故事。那天去什刹海,从肯德基出来之后,过街看到一个外国人跟一个老大妈问路。老大妈拎着菜,一看就是刚刚菜市场回来,没有60也得有55了感觉。外国人小哥哥问"where is the....",当时我还在想,我没太听清地方,要不要pardon一下,大妈怎么听得懂呢。但是大妈几乎没有思索,直接张口回答,简单几句,两个人就 ok, thank you 了。只留下我目瞪口呆。关键是我连大妈的回答都没听懂。在我理解,真的是超越年龄的流利外语。
皇城之下,老百姓都不是平头的。
谨以此 算是纪念自己北京的生活吧 一年过去了,伤痛什么的真的已经淡了